爱永不褪色
作者: 时间:2011-07-30 浏览次数: 来源: 字号:[ 大 中 小 ]
因支教贵州两年而感动中国的徐本禹 如今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城市志愿者 昨天上岗时有人问他———
8月13日上午。国家体育馆附近。11号安检口。
徐本禹身着志愿者的蓝色上衣,细心地引导着车辆通过免检通道进入场馆,或为行人指引观看比赛的路线。一位外地来的小伙子走到他面前,看了看他胸口的身份注册卡,还是有些迟疑:“你,就是那个‘感动中国’的徐本禹吧?”后者礼貌地微笑着点了点头,没有过多的话语,小伙子却激动地说:“可以和你合个影吗?”
这已经不是徐本禹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。作为一个被报纸、杂志、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过的新闻人物,他已经有些习惯了被关注,但他这个时候更希望自己是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出现。认出他的多是年轻人,有的还问他“什么时候从非洲回来的?”他也很乐意和周围的志愿者交流。看到着急找不到路的游客在自己的指引下释然离去并挥手致谢,他说,那一刻,他感觉特别快乐。
8月1日,来自湖北的74名志愿者从武汉出发,2日到达国家体育馆,当天下午就都上了岗。作为他们中的一分子,徐本禹被分到了交通组,在经历了一周的培训之后,8月9日,他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城市志愿者。在他的志愿生涯里,从此又添上了不同寻常的一笔。
其实昨天并不是徐本禹值班的日子。但早上6点40分,他依旧准时地从住宿的中国人民大学搭乘巴士,来到国家体育馆。“我们都是自费过来的,既然大老远地来到北京当志愿者,就想着尽量多做点事情。”
徐本禹说,自己的工作“说复杂也不复杂,说简单也不简单”,主要是对一些车辆进行引导:有些能够进场馆,有些则不能;有些可以通过免检通道进场馆,需要通过安检口进去的则要进行疏导。另外一项工作就是要对行人进行引导。“很多行人比较难找到进场的地方,都聚集到了安检口,我们就要耐心地引导他们,特别是比赛即将开始的那一两个小时观众最多,一句话可能要重复说好几百遍。”
枯燥吗?“千万不能那么想!能帮助别人,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。”但这份辛劳其实有目共睹:每天早晨7点多上班,下午三四点钟下班,中间两个人轮换,一人一小时。交通组需要在太阳底下呆着,赶上下雨的时候也得顶着,指挥交通、疏散行人。“像我这种肤色就比较适合做交通,本身就比较黑。”徐本禹不忘拿自己幽了一默。
从2日开始到现在,做城市志愿者已经十来天了,徐本禹还是觉得自己有软肋:“我是从外地来的,对北京不是特别熟悉,有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会经常向安检的志愿者请教,有时候自己不值班了就到周围看一看,什么地方在什么位置,自己心里有数,也便于为别人指路。”他说,自己很热爱这个岗位,感受也挺多:与支教和援外不一样,做奥运会的志愿者需要语言能力和对赛事的了解,挺锻炼人的。
结缘奥运
做火炬手什么感觉?
他用力地亲吻火炬
徐本禹与奥运结缘,缘于他的个人理想,也缘于他在贵州支教时遇到的学生。由于信息闭塞,学生不了解外面的任何东西。有一次语文模拟考试,作文的题目是《2008年的北京》,名叫杨永的学生这样写道:“如果到了2008年,我一定要去一下北京,去看一看北京的平房,如果我能住一住北京的平房,那该多好呀!”这篇作文徐本禹给了满分,因为这篇作文让他流泪了。孩子们连县城都没有去过,又怎么知道北京是什么样子呢?从此,徐本禹一直在寻找机会,带孩子们去一趟北京,让他们知道北京不仅有平房,还有高楼大厦!
2005年5月,在潘再枝等12名在京转业军人的资助下,30名贫困山区里的孩子来到了他们做梦才能梦见的北京,看到了天安门、毛主席纪念堂、万里长城。也正是这件事,让徐本禹坚定了一个理想,那就是一定要在奥运期间到北京志愿服务,不仅代表他自己,也为了远在大山深处的他的学生们。
在津巴布韦服务期间,徐本禹得知他所在的武汉市可以报名候选奥运火炬手。那时他所在的华中农大还没有通过组织途径推荐他,他是通过《楚天都市报》报名参与的。“原来我以为只有那些社会名人才能成为火炬手,这时我才知道,任何人,只要你热爱奥运、乐于参与和奉献,都有机会。我当时特别高兴,因为我觉得我应该能选上。结果,我真的入选了。”
做火炬手的这段经历,成了徐本禹常常会很陶醉地回顾的光荣历史。就在来北京服务之前,他重返当年支教的小学,他的学生们还像5年前一样听讲台上的徐老师侃侃而谈。孩子们问他:“做火炬手是什么感觉啊?”徐本禹开心地说:“就是特别兴奋、特别自豪、特别幸福,我当时实在控制不住,抱着火炬用力地亲吻了一下……”这时他的手边刚好有一把铁锹,他抱起铁锹模拟着亲下去,孩子们哄堂大笑。
支教贵州
为收集贫困生资料
他天天走30里山路
2002年暑假,徐本禹第一次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的岩洞小学。这所学校位于一个叫狗吊岩的地方,极其贫困,交通不便。支教23天后回到当时他就读的华中农业大学。不久,有一名叫郭加勇的学生给他写了一封信,他说:“你们走了,我们很难过,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带我们爬山,教我们唱歌呢?徐老师,我梦见你了,醒了以后我就哭了。”
读到这封信,徐本禹流泪了。2003年7月,他再次来到岩洞小学做志愿者老师。刚开始的半年,没有工资,在大学得的奖学金所剩的2700元就是生活费。从那时起,徐本禹的生活异常紧张充实起来。一周要上6天课,一天上课时间达到8个小时。除了教语文、数学外还要教英语、体育、音乐等。
2004年7月,徐本禹到了条件更加艰苦的大石小学。大石小学处在大山之间,很闭塞。为了收集和整理贫困学生的资料和打印试题,他几乎天天行走在大石小学到大水乡的路上,一天要走上一个来回,有近30里的路。2005年8月8日,在他要离开学校的那一刻,学生们去山上采了野花送给他。还有的学生一边哭一边为他唱歌。从此,这里成了他时时牵挂的地方。
在远赴贵州之前,徐本禹对自己的承诺是,无论条件多么艰苦,他一定会服务满两年。他不仅兑现了承诺,在他的感召和推动下,由他主持的红杜鹃爱心社和华中农大团委在当地建立了希望小学,并且定期派志愿者进行接力式支教,让那里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因为师资的缺乏而失学。
徐本禹说,他从小生长在贫困家庭,在求学过程中,得到过很多热心人的帮助,“我娘说,人家给你一碗水,你要回报人家一碗肉”,这种朴素的感恩之心,至今依然是他的人生信条之一。“做志愿者不是一时的,而是一生的一桩事业,也是我的一个理想,那就是服务别人,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和净化自己。因此,也可以说做志愿者的过程,就是我追梦的过程。”
远赴非洲
非洲一年
他落下16块疤
离开贵州之后,徐本禹志愿者之梦的第二个落点是津巴布韦。
2006年年底,共青团山东省委招募志愿者赴津巴布韦进行志愿服务一年,他报了名,并成为15名志愿者当中的一员。
在津巴布韦,徐本禹被安排在管理培训局进行汉语教学。因为他总是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丰富教学的点子,他很快成了著名的汉语教师。津巴布韦最有名的皇冠酒店、象山酒店和王国酒店也把他请过去,为员工进行中文培训。酒店的负责人说:“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津巴布韦旅游,会用中文说一些简单的问候语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。”一位在酒店工作的学生高兴地对他说:“如果我能够用中文和来自中国的游客打招呼的话,我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小费。”而对于徐本禹来说,这就是他在海外支教过程中宣传中国、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文化的好机会。
提起从贵州到非洲这一路的艰苦,徐本禹说得最多的是:“有了贵州的经历,再苦也不是问题了。”在贵州,他是在最偏远、最闭塞的山区,而在津巴布韦,无论如何那也是首都啊!
和徐本禹聊天,他给人的感觉是宠辱不惊,就连讲述在津巴布韦遭遇的生命威胁,他也是轻描淡写。当年,芒果蝇的幼虫钻进了他的皮肤,肩膀上、腰上、大腿上一共16个。这会造成一定面积的皮肤坏死,而当地的艾滋病发病率比较高,医院的医疗器械也不能让人完全放心。结果,他让队友郝东智一一把虫子从皮肤里挤出来。疼得受不了就咬着木板,把16个虫子挤出来花了4个小时的时间。一直到现在,他身上还落着16块疤。
【关闭】
上一篇: 返回列表
下一篇: 品消防志愿服务精神